清明风至,万物洁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在清明节来临之际,郑州市盲聋哑学校积极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文明倡导、文化溯源、实践体验、亲子互动、精神传承五大维度,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时代育人活力,引导特殊学生在感知与实践中深化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传承文化根脉,厚植家国情怀。
一、文明祭新风,云端缅英烈
学校积极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党总支书记何勇围绕“倡导文明祭祀 推进移风易俗”主题进行宣讲,结合清明文明祭扫倡议书,号召全体教师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绿色、文明的祭扫新风。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登录河南文明网开展“云上文明祭扫”活动,通过文明追思,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何书记强调,要将文明祭祀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用环保、安全的方式传承清明文化,让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二、溯源千年礼,根植文化魂
各班级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启文化探源之旅。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带领学生追溯清明节由古代帝王“墓祭”之礼演化为民俗节日的千年历程。当历史文献与生动解说相遇,学生们在时光隧道中触摸到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更深刻理解了清明节"祭祖追远"的文化内核。
三、巧手传技艺,匠心承古韵
学校创新开展"指尖上的清明"实践课堂。职教教师示范青团制作技艺,学生们揉捏着碧绿的艾草面团,将豆沙馅料细心包裹,在氤氲的蒸汽中体味"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的诗意。实践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踏青、蹴鞠等传统习俗,将文化认知转化为亲身体验,让传统技艺在特殊学子的指尖焕发新生。
四、亲子探春趣,纸鸢寄温情
学校积极鼓励低视力学生和家长周末前往公园开展亲子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用手轻触柳树新长的嫩芽,仔细聆听鸟儿的鸣叫,通过看、听、摸多种方式感受清明时节的生机。家长和孩子一起合作放飞风筝,随着风筝升空,孩子们清脆的铃铛声和笑声回荡在春风里。这场特别的踏青活动,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特殊家庭在春日暖阳中留下了温馨的亲子时光。
五、笔墨绘清明,方寸承传统
学校积极开展手抄报创作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收集资料、设计版面,用文字和图画表达对清明节的理解。视障学生借助盲文笔认真书写清明诗词,听障学生用彩笔勾勒踏青、扫墓的场景,低视力学生则在放大辅助工具下细心描绘柳枝和青团。教师们结合清明习俗、英雄故事等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手抄报主题,鼓励他们用个性化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
此次活动通过“文明倡导+文化溯源+实践体验+亲子互动+精神传承”的多维育人模式,构建起传统节日教育的立体化实践体系。全体教师以活动为契机,深化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将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清明”系列传统文化教育,让特殊学生在感知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过程中,筑牢文化认同,培育家国情怀,为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全体教职工会学校何书记宣讲清明节要倡导文明祭祀推进移风易俗的新风气
盲六年级学生开展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职教老师带领学生制作青团感受清明节习俗
聋教部学生置办的清明节小报
低视力学生和家长一起踏青赏春
周末学生和家长一起踏青赏春放纸鸢